《药铺年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卢俊钦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把《药铺年代》视作一部药学或医学的专门之书就错了,它是中国台湾地区高雄凤山顺安中药铺第三代传人卢俊钦以中药铺为叙述中心的回忆录。从卢俊钦的祖父开药行的1936年算起,顺安中药铺至今已走过近90年光阴。与那些仅有几年光阴的店铺相比,它实在是长久的;与漫长历史相比,它又只是一瞬间。如果把它比作一生,那就算得上是历经世事沧桑、看过风云变幻的耄耋老人了。最重要的是它包容了卢俊钦和同代人的年少时光,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
屋顶是天然的晒药场,由于药铺是旧式砖造平房,不能承受大人的体重,那么孩子们上去就合情合理了。如此一来,屋顶就成了小鬼们玩耍的天地,其快意令他们如飞檐走壁一般。吃完的荔枝壳、橘子皮不浪费,全都是不花钱的药材,吃完就把它们往上一扔,待晒得差不多了,上去收起来就是。
于今看来,药铺是带着旧日烙印的。然而,以药铺为载体的某些情感却历久弥新。药铺里有医术之人,亦超出医生的身份,散发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求子不得的夫妻俩来到福顺开的中药铺抓药调理身体,顺利怀胎生下一个儿子。为了感念贵人福顺的帮助,夫妻俩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亦取名“福顺”。福顺即作者的父亲。惠生伯是卢俊钦笔下出现多次的父执辈,惠生伯看出刚买下药柜的父亲手头拮据,把父亲找去以赊借的方式,先将药铺开张,所有欠缺的药材一概由他补齐,使得药铺得以顺利搬迁。“老爸常说惠升伯是他一辈子的贵人!”帮助他人被他人感激,得到他人帮助并感激他人,不就是日常的一部分吗?聚拢在中药铺内内外外、远远近近的一桩桩往事如同一帧帧旧照,在时代滚滚车轮的某个犄角旮旯中渐次闪过,那里有普通人的眉目与表情。
某年冬至前一个月,卢俊钦的父亲从凤山公所里把地区内低收入户名册全部影印,“并把每户的姓名、地址贴在明信片上,投入邮筒里寄出,请大家务必在冬至前,到小店带回一帖十全大补药膳”,为的是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补冬。父之善举,引来许多供应商纷纷加入,因此隔年的活动办得更加顺利、热闹。父之善举,实则是无声的教育,为自家孩子心灵注入善良的因子。
有趣又有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有趣源于故事。父亲经营中药铺之余,为了家中的生计,还承包起批发鹌鹑蛋的生意。剥一颗两颗是新奇,当一天要卖出一万颗蛋甚至更多的时候,剥蛋就成了令人畏惧的累活。为了逃避干活,卢俊钦会在小弟弟午睡的时候故意弄醒他,只要他一哭,作者就有机会以哄他为借口,推着娃娃车带他到外面闲逛。对卢俊钦来讲,父亲一生经营的中药铺给予他的实在太多。
有趣还源于作者叙述时的口吻。闽南方言时不时地出现,让原本属于普通话表述的调子,变得摇曳多姿。除却故事,还有配方。配方的介绍中有药膳香料、材料、做法以及体贴入微的美味小秘诀。于此书中,配方是故事的佐料,而故事在药香的终日缭绕中余韵不绝。
与诊所或医院等现代化词汇相比,药铺天然地多出几分人情味。按照卢俊钦的话来讲,药铺是“对人”的古老行业。药是可以抓的,人是应该关照的。即便不抓药,也理应关照。铺子里浓郁的中草药之香仿佛拉近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交心更加轻松、怡然。更不必说,药铺本就是和睦邻里、融洽你我的特殊空间,没有那么浓的商业味,故而如今想来才如此美好。
作者:张家鸿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